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
关于我们

  • 媒体聚焦
  •  05/03/2018

《脱胎换骨》大胆走险棋 从台湾下市转战A股挂牌 (今周刊)

撰文‧张朝钧

借道中国仍须力拚升级  环旭靠「微小化」闯出千亿市值
八年,对一家企业,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?以「脱胎换骨」四个字来形容环旭电子,并不为过。

对台湾投资人而言,环旭电子可能有点陌生,但说起它的前身环隆电气,大家就熟悉了;持有环旭股票近七七%的母公司日月光集团,更是大名鼎鼎。环隆二○一○年在台湾下市,两年后改以环旭电子为名,在上海A股挂牌。

在短短六年之间,环旭迅速壮大,一七年营收新台币一三九二亿元,比一二年的六二五亿元,成长近一・二二倍;净利润率四・四%,在全球专业代工产业名列第五;全年净利六十一・五七亿元,让母公司日月光认列四十七亿元净利。

挟带高本益比优势攻市场     市值规模超越仁宝、英业达
曾以制造主板为主力的环隆,在台下市时市值仅二二八亿元,但自从在中国上市后,即跃升为三七六亿元,此后一路蹿升,已达一千两百亿元,超越仁宝、英业达,在《今周刊》「二○一八年两岸三地市值一千大企业调查」排名第六○九。

环旭成功上演「麻雀变凤凰」剧目,然而要在两岸资本市场间转换,「在当时无疑是一着险棋,更是台湾首例。」环旭电子总经理魏镇炎回顾这段历程,记忆犹新。

尽管母公司日月光与中国政经关系良好,但环旭前进陆股挂牌依旧充满艰险,能否扭转局势,命运掌握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手上。

魏镇炎以「上京候召」形容当时的态势,「常常已经敲定行程飞到北京、上海,却见不到对方人影,好几次扑了个空,全凭官方脸色。」

他指出,在两岸之间的法规不够完备之下,环旭用了两年时间,在项目小组不眠不休地克服内外各种障碍后,终于在一二年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查委员全数通过。

台新投顾研究部副总经理黄文清表示,「让环旭在中国上市,可能是母公司日月光考虑到上海A股的高本益比优势,能让集团市值快速成长所致。」

他进一步补充,「挂着中国上市公司的旗号,相对于中国其他台商而言,环旭电子更容易吸引到优秀的在地人才。」在人才、钱财兼得下,环旭终于可以腾出手,从产品端开始快速改革,实现其「微小化专业代工」的企业愿景。

环旭电子幕僚长陈铭昌指出,「微小化制程,就是将更多的零件,封装在更小的体积之内。」以环旭现行的主流产品手机WiFi模块为例,上面嵌有超过六十个零件,体积却不到一元铜板的大小;环旭这项制程在智能型穿戴装置的表现更为亮眼,在比五十元铜板体积还小的智能手表芯片内,能封装置入超过六百个零件。

「一七年微小化产品的营业额已占多数营收;为了有别于多数 DMS(设计制造服务)厂商,我们将营运方式较聚焦在DMS的微小化解方(Miniaturization Solution;MS)上。」魏镇炎称其为D(MS)²营运模式。

产品不做毛三到四    研发穿戴式装置微小化代工技术
「公司不想只做毛三到四(指毛利三%到四%)的产品!」陈明昌解释,「一二年环旭电子刚在中国上市时,公司的微小化产品业务,仅占营收比重的二七%;而到了一七年,已占全年营收的六五%,六年的年营收成长率更高达三七%。」

透过财务报表观察环旭电子的研发支出成长,一二年时为二十一・三四亿元,至一七年增为四十七・七九亿元。陈铭昌指出,「除了公司规模成长导致研发支出上升之外,因为产业特性,产品毛利率会随时间递减;若不投入资金在研究新产品、制程上,毛利率将无法维持。」

随着穿戴装置普及、电子消费品体积逐年缩小,「有别于电池体积缩小较困难,对于封装业者而言,无论是覆金、打线、晶圆体嵌入等,必然要设法在更小空间中置入更多零件。」工研院产经信息中心分析师杨启鑫指出,「现在的穿戴化装置属于少量多样的市场模式,封装代工厂商必然要投入更多研发资源。」

除了产品面的升级,环旭在管理上也让公司从上到下的所有员工都有「升级思惟」。魏镇炎强调,「环旭最重要的管理精神,在于『自我评量』机制,除了让员工具有独立思考、主张,公司在资源分配上,也因此更能有迹可循。」

他以智能制造为例,「公司将工业四・○的内容,划分为一颗星到五颗星,并要求各厂厂长盘点自己目前所属星别;同时根据产品的属性、规模,设定各厂星级目标及明确的达成时间表。」环旭的「工业四・○小组」在收到各厂的自我评估报告后,再据此进行精准辅导,该分配多少资源、投入哪个方向,都因为这张蓝图让脉络变得清晰。

魏镇炎同样也以身作则,每季准备同业之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对,藉此了解公司在产业中的位阶排序。尽管一七年,环旭在上百家专业代工业者中,营收排名第十六,净利率也自一六年的第八名成长为第五名,但他只以「表现尚可」,为公司现况下了注解。

面对中国持续技术升级,台湾电子代工产业的竞争力要如何提升?魏镇炎以其四十年的经验来看,建议台湾业者仿效日本商社的作法,针对新市场及新领域,进行策略联盟,甚至可以合组公司,让研发资金更集中,技术再进一步加速提升。

同业不应该只会竞争    领域技术多重迭  应横向交流创商机
其次,魏镇炎也认为台湾同业之间,「不应该只存在竞争关系,彼此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交流。」他举物联网、自驾车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例,虽然各领域看似差异大,但实际上技术重迭之处很多,「如果同业之间没有横向交流,过度投资、扩产等情形就会出现,甚至让原有的商机,转变成危机。」

对环旭而言,一七年是调整(Rebalance)的一年,一八年则是扩张(Expansion)的一年,魏镇炎以「S曲线」来形容公司的发展,「所有产品都是在更迭过程中,不断汰旧换新,尤其是在技术变迁快速的电子业里。」

表面上看来,在上海A股上市的决策,似乎是环旭大跃进的关键,但观察其六年来的发展,淘汰低毛利率的产品,追求新产品、制程升级;透过技术不断提升,让服务再进化的坚持,才是在红色供应链夹击之下,仍能突破困境、写下传奇的真正原因。
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
请输入关键字

告诉USI您的想法

请您花几分钟时间留下意见
回馈意见采匿名式

订阅 USI 电子报

跟紧产业脉动
随时掌握第一手产业创新科技、应用与深度新闻

前往订阅
已经订阅
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忘记帐户名称?

请发送电子邮件到service@usiglobal.com 寻求协助

请使用微信扫描此 QR 码后分享